金剛經
《金剛經》是佛教重要經典。根據不同譯本,全名略有不同,鳩摩羅什所譯全名為《金剛般若(bōrě)波羅蜜經》,唐玄奘譯本則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梵文 Vajracchedika-praj?āpāramitā-sūtra?!督饎偨洝穫魅胫袊?,自東晉到唐朝共有六個譯本,以鳩摩羅什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最為流行(5176字或5180字)。唐玄奘譯本,《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共8208字,為鳩摩羅什譯本的一個重要補充。其他譯本則流傳不廣。
了凡四訓
《了凡四訓》,種德立命、修身治世類教育書籍。作者為明代袁黃,字坤儀,后改名了凡,作于六十九歲,全文分四個部分。作者以自己的親身經歷,講述了改變命運的過程。原本為教訓自己的兒子,故取名《訓子文》;后為啟迪世人,遂改今名。
六祖壇經
《六祖壇經》,佛教禪宗典籍。亦稱《壇經》、《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全稱《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禪宗六祖惠能說,弟子法海集錄?!夺岄T正統》卷八《義天傳》有“大遼皇帝詔有司令義學沙門詮曉等再定經錄,世所謂《六祖壇經》、《寶林傳》等皆被焚”等語,似宋遼時期此書已入經錄?,F有明清諸藏本、房山石經本及流通本等。1976年日本影印《六祖壇經諸本集成》,匯集各種版本《壇經》十一種。
心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也稱為《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般若心經》或《心經》,是般若經系列中一部言簡義豐、博大精深、提綱挈領、極為重要的經典,為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誦的佛經?,F以唐代三藏法師玄奘譯本為最流行。
四十二章經
《佛說四十二章經》,簡稱《四十二章經》,佛教著作,據說是東漢迦葉摩騰、竺法蘭漢譯,一般認為是古代中國譯出的第一部佛教經典。內容是把佛所說的某一段話稱為一章,共選了四十二段話所編集而成。收在《大正藏》第十七冊?!端氖陆洝氛撈鋭倭x,蓋有四端:一、辭最簡馴,二、義最精富,三、臚者古真,四、傳最平易。用以上四重以觀察于佛,則佛之全體大用明。
地藏經
《地藏經》,中文版本是唐朝高僧實叉難陀翻譯的。又稱《地藏菩薩本愿經》、《地藏本愿經》、《地藏本行經》、《地藏本誓力經》。收於《大正藏》第十三冊。 經中記載了釋迦牟尼佛在忉利天宮(欲界六天的第二層天),為母親摩耶夫人說法。
華嚴經
華嚴經,全稱《大方廣佛華嚴經》 (梵文 ?????????????????????????? Mahāvaipulya Buddhāvata?saka Sūtra),大乘佛教主要經典,華嚴宗的立宗之經。學術界一般認為,《華嚴經》的編集,經歷了很長的時間,大約在公元2~4世紀中葉之間,最早流傳于南印度,以后傳播到西北印度和中印度。
法華經
妙法蓮華經(Saddharmapundarika-sutra) ,簡稱《法華經》, 在古印度、尼泊爾等地長期流行。在克什米爾、尼泊爾和中國新疆、西藏等地有40多種梵文版本,分為尼泊爾體系、克什米爾體系(基爾基特)和新疆體系。
楞嚴經
《楞嚴經》是佛教的一部極為重要的經典。唐般剌密諦譯,10卷。在《法滅盡經》上說:末法時代,《楞嚴經》先滅,其余的經典跟著就滅了。如楞嚴經不滅,正法時代就現前。楞嚴經包括:序分、三番破識、十番顯見、剖妄出真、會通四科、圓彰七大、審除細惑、從根解結、二十五圣圓通章、四種清凈明誨、楞嚴神咒、十二類生、歷位修證、七趣、五十陰魔。
楞伽經
《楞伽經》全稱《楞伽阿跋多羅寶經》,亦稱《入楞伽經》、《大乘入楞伽經》。其譯名分別出自南朝宋元嘉二十年(443年)的求那跋陀羅、北魏的菩提流支、唐代于闐(今新疆和田)僧人實叉難陀。各譯為四卷本、十卷本、七卷本。由于求那跋陀羅的譯本最早,更接近本經的原始義,因此流傳廣、影響大。我們也以四卷本為工作底本。針對佛僧對話,散文與詩句相互交叉的特點來進行標點和分段。
圓覺經
《圓覺經》是佛教大乘經典,一卷,唐·罽賓沙門佛陀多羅譯,具名《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又作《大方廣圓覺經》、《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圓覺了義經》。收在《大正藏》第十七冊。是唐、宋、明以來教(賢首、天臺)、禪各宗盛行講習的經典。全經一般分作序、正、流通三分。共有十二章,主要內容是釋迦牟尼佛回答文殊菩薩、普賢菩薩、普眼菩薩、金剛藏菩薩、彌勒菩薩、清凈慧菩薩、威德自在菩薩、辯音菩薩、凈諸業障菩薩、普覺菩薩、圓覺菩薩和賢善首菩薩就有關修行菩薩道所提出的問題,以長行和偈頌形式宣說如來圓覺的妙理和方法。
阿彌陀經
佛教經典。亦稱《小無量壽經》,簡稱《小經》。與《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合稱凈土三經。一般認為在1~2世紀印度貴霜王朝時期已流行于犍陀羅地區?!栋浲咏洝肥轻屽饶材岱鹪趹x薩羅國舍衛城的南方祇園精舍,與長老舍利弗等十六位大弟子及文殊等大菩薩以及諸多佛弟子而說的經典。
中說
《中說》反映王通的思想,是有許多可貴之處的。王通在政治上,以恢復王道政治為目標,倡導實行“仁政”,主張“三教合一”,基本上是符合時代潮流的,有進步性。在哲學上,王通致力于探究“天人之事”,圍繞“天人”關系這個核心,闡述了他關于自然觀、發展現、認識論和歷史觀等方面的思想,表現了樸素唯物主義的傾向和主變思想。
知言
《知言》是中國宋代胡宏的哲學著作,初稿系論學語錄和隨筆札記,后經多次校訂而成書?!吨浴吩局撩鞔巡灰妭魇?,明弘治年間新安陳敏政于吳中得舊本,整理編次別為6卷,世間始有刻本,然清《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認為,傳本《知言》字句舛謬,次序顛倒,多失其真。今所傳版本,有明吳中坊刻本、明刊《諸子萃覽》本、《格致叢書》本、《子書百種》本、清粵雅堂本等。
中論
《中論》,徐干著作,是一部政論性著作,系屬子書,其意旨:“大都闡發義理,原本經訓,而歸之于圣賢之道?!?所以,歷代史書除《宋史》將其列入雜家類而外,其余者均將其列入儒家類。傳本《中論》一書分上下二卷,共計二十篇,從《治學》至《爵祿》十篇為上卷,《考偽》至《民數》十篇為下卷。又《群書治要》輯有《中論》逸文《復三年喪》、《制役》兩篇,今本《中論》多附錄之,可見今本《中論》已非完本。通過分析歷代官私書目對《中論》一書的著錄情況,可知該書是在宋代出現殘闕情況的。
僧伽吒經
僧伽吒 中文讀作 sēng qié(二聲,同“茄”音。) zhà。中文有三種譯本。趙城金藏收藏的宋朝金惣持等奉詔譯《佛說大乘僧伽吒法義經》,宋朝施護奉詔譯《佛說大集會正法經》,元魏優禪尼國王子月婆首那譯 《僧伽吒經》。本經最特殊的一點是,經文沒有明確定義僧伽吒法門具體是什么,但是只要聽聞“僧伽吒”這個詞,便可以獲得無量功德。這便是了義的法的僧伽吒的妙用。
開元釋教錄
唐代智升編于開元十八年(730(庚午年))。又作開元錄、開元目錄、智升錄。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五冊。全書分成前后兩部分,前半部稱‘總括群經錄’(卷一至卷十),相當于代錄,系以時代別、譯者別,依序列舉自東漢明帝永平十年(67)至唐代開元十八年,凡六六四年間,一七六名譯經僧所譯大小乘經律論,共計二二七八部,七○四六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