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
《周易》即《易經》,《三易》之一(另有觀點:認為易經即三易,而非周易),是傳統經典之一,相傳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內容包括《經》和《傳》兩個部分?!督洝分饕橇呢院腿侔耸呢?,卦和爻各有說明(卦辭、爻辭),作為占卜之用?!吨芤住窙]有提出陰陽與太極等概念,講陰陽與太極的是被道家與陰陽家所影響的《易傳》?!秱鳌钒忉屫赞o和爻辭的七種文辭共十篇,統稱《十翼》》,相傳為孔子所撰。
老子
《老子》,又稱《道德真經》《道德經》《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釋者、傳抄者的集合體)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后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為《德經》,并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莊子
《莊子》書分內、外、雜篇,原有五十二篇,乃由戰國中晚期逐步流傳、揉雜、附益,至西漢大致成形,然而當時流傳版本,今已失傳。目前所傳三十三篇,已經郭象整理,篇目章節與漢代亦有不同。內篇大體可代表戰國時期莊子思想核心,而外、雜篇發展則縱橫百余年,參雜黃老、莊子后學形成復雜的體系。
易傳
《易傳》是一部戰國時期解說和發揮《易經》的論文集,其學說本于孔子,具體成于孔子后學之手?!兑讉鳌饭?種10篇,它們是《彖傳》上下篇、《象傳》上下篇、《文言傳》、《系辭傳》上下角、《說卦傳》、《序卦傳》和《雜卦傳》。自漢代起,它們又被稱為“十翼”。
列子
列子,戰國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莊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與鄭繆公同時。其學本于黃帝老子,主張清靜無為。后漢班固《藝文志》“道家”部分錄有《列子》八卷?!读凶印酚置稕_虛經》,(于前450至前375年所撰)是道家重要典籍。 漢書《藝文志》著錄《列子》八卷,早佚。今本《列子》八卷,從思想內容和語言使用上看,可能是后人根據古代資料編著的。全書共載民間故事寓言、神話傳說等134則,是東晉人張湛所輯錄增補的,題材廣泛,有些頗富教育意義。
黃帝四經
《黃帝四經》是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初付于帛書老子乙本前,當時稱《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后經專家鑒定,認為此書是失傳已久的《黃帝四經》?!稘h書.藝文志》曾經著錄此書,但漢以后就失傳了,學者根據書的內容、文字、篇章數目等研究,認為此書成書時期當晚于《老子》,早于《管子》、《孟子》、《莊子》。它體現了道家學說由老子一派變成黃老學派的轉變,對先秦各家各派都有直接或間接的影響?!饵S帝四經》于經學研究有極重要的地位。
抱樸子
抱樸子,書名。晉葛洪撰。抱樸([bào pǔ])是一個道教術語。源見于《老子》“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抱樸子內外篇凡八卷,內篇論神仙吐納符篆勉治之術,純為道家之言;外篇則論時政得失,人事臧否,詞旨辨博,饒有名理,要皆以黃老為宗,世以為道書之一 。
太玄經
《太玄經》,漢揚雄撰,也稱《揚子太玄經》,簡稱《太玄》、《玄經》。揚雄撰《太玄》,將源于老子之道的玄作為最高范疇,并在構筑宇宙生成圖式、探索事物發展規律時以玄為中心思想,是漢朝道家思想的繼承和發展?!端膸烊珪窞楸芸滴趸实坌钪M,改為《太元經》。
文子
《通玄真經》即《文子》。文子學派思想尚陽。唐玄宗于天寶元年(742)詔封文子為通玄真人,尊《文子》一書為《通玄真經》,道教奉為“四子”真經之一。北魏李暹注《文子》稱,計然就是文子。文子是春秋時人,屬道家系統,著有《文子》一書。唐玄宗美其名曰《通玄真經》,為道教四部圣典之一。柳宗元始疑其偽,千年來遂質疑不斷。1973年河北省定縣八角廊村40號漢墓出土大批竹簡,其中就包括《文子》一書。這段公案才告一段落?!段淖印ど系隆菲忻黠@的《易傳》特色?!渡系隆方庖着c《彖》、《象》為同一思想脈絡的發展。
悟真篇
內丹之學,傳自遠古黃老列莊哲學思想,自漢魏伯陽揭其端,唐鐘離權、呂洞賓等發揚于后。唐宋以降流衍日繁,蔚為大觀。宋張伯端承鐘、呂之學,祖述黃老,仿效《周易參同契》,著為《悟真篇》,內丹之學遂大顯于世?!端膸烊珪た偰刻嵋分^之:“是專明金丹之要,與魏伯陽《參同契》,道家并推為正宗?!薄 段蛘嫫放c《老子河上公章句》、《周易參同契》、《黃庭經》為古代中國早期四大內丹術專著。北宋張伯端撰??荚摃栽?、詞、曲等體裁闡述內丹理論。
云笈七簽
《云笈七簽》是擇要輯錄《大宋天宮寶藏》內容的一部大型道教類書。北宋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當時任著作佐郎的張君房編成《大宋天宮寶藏》后,又擇其他認為的精要萬余條,于天圣三年至七年(1025~1029)間輯成本書進獻仁宗皇帝。
亢倉子
即《庚桑子》,或稱《洞靈真經》《亢桑子》。唐玄宗于天寶元年(742)詔封庚桑子為洞靈真人,尊《庚桑子》一書為《洞靈真經》,書中文字多古文奇字,如果不看音義則難窺其義。道教奉為“四子”真經之一。
尹文子
《尹文子》 ,舊列名家,今本僅一卷,分《大道》上下兩篇,語錄與故事混雜,各段自成起訖。上篇論述形名理論,下篇論述治國之道,可以看作是形名理論的實際運用。文章善于運用寓言說理,雖然不如“白馬非馬”有名,但是卻很有趣味,其中講一個人,給兒子取名“盜”和“毆”,結果挨了一頓打。拋開讓人猶如霧里看花般的“道”、“名”、“形”,看看古人的調皮之處,也是一得。